中国经济网
北京3月9日讯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过去5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方面工作的同时,再次强调“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指出稳定粮食生产依然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该如何端牢中国饭碗,探索农业强国之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食品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就这一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耕地保护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保住耕地就是稳量提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提升耕地质量。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和实施意见。然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高大上农田”现象、片面追求完成建设指标任务、“重建轻管”等突出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要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农田建设立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要加强信息化管理,整合资源强化管护,建立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此外,还要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推行“高标准农田+农业企业+基地+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黑土地上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商品粮的三分之一、粳稻产量的二分之一,称得上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面对这样一片珍贵的广袤“粮仓”,该如何围绕其做好“土特产”文章?多年关注黑土地保护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建议,应立足黑龙江优质黑土核心区域,建立国家级黑土地保护及乡村高端产业发展先导区,集聚政策要素,放大资源优势,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振兴发展。
冷友斌代表将自己的建议归纳为“四新”:第一,实施黑土优势产业提升行动,打造乡村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科技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的新样板;第二,实施黑土精优农品提升行动,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农产精品,走好品牌强农的新路径;第三,实施黑土生态农业提升行动,促进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等产业发展,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提质增效的新模式;第四,实施黑土联农带农提升行动,深化企业下乡、村企联动,立足全产业链拓展富农增收的新机制。
完善产区补偿机制 数字赋能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然而,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曹县曹城镇党委副书记兼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指出,由于种粮收益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正在不断降低,年轻人选择农业的意愿越来越弱。同时,种粮经济贡献低导致产粮县发展受限,致使“产粮大县”逐渐沦为“财政穷县”。
“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切实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重农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王银香代表建议。
保障粮食安全,同样需要依托数字赋能。全国人大代表、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秋香提出,建设数字化农业生产新方式,培育智能化农业新技术,全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化农业生产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韩秋香代表认为,在粮食储备方面,应更好地应用信息系统平台,实时掌握储备情况,稳定粮食总量基数。增加粮食进口来源,并建立相应调节预警机制;增加企业性国际储备,稳定提升可控战略粮食储备基数;逐步增加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种
为“饭碗安全”提供人才支撑植并建立相应加工基地,增加可控油料作物产量。
要坚持端稳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就必须要在农业生产上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能力高强的农业人才队伍,充分挖掘释放人才能源,为“饭碗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农村发展依然面临着青年人才流失、匮乏的现状,老幼妇孺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构成,对于三农发展极为不利。” 王银香代表指出。
如何让人才愿意回流农村,让农村能够吸纳和留住人才?王银香代表建议,一是推进科研基地平台下沉乡村,为人才发挥价值搭建舞台。二是探索人才制度改革,为人才引进提供更多方式。三是借助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四是完善乡村公共设施,为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能只讲‘奉献’和‘牺牲’,还要为他们切实提供相应的物资和精神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看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建设人才团队至关重要。他建议,应鼓励各类涉农科研高校、职业教育学校大力培养设施农业人才,吸引鼓励广大青年报考设施农业相关的院校,并建立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示范基地、生产管理和系统操作实训基地、委托培养或联合培养人才孵化基地,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型人才、复合型设施农业经营人才队伍,破解人才缺乏问题。
责编:晨风
责编: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