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今年是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四十年,历史文化名城从抢救性保护到自觉保护,文化自信与日俱增;从首批24个到现在的139个,文化名城朋友圈不断扩大;从单纯保护到有机更新,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从历史文化街区到古城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复兴有了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故事。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跳出古城建新城,工业退城进园,新城变老城,各种开发园区又变成新城,迭代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四十年后再出发,历史文化名城复兴之路何在?各地目标指向不约而同,那就是保护文化肌理,传承文化根脉,更好造福于民,把一个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交给下一代。
扬州日前提出古城兴、老城靓、新城强,“兴靓强”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复兴的“三字经”。这是基于过往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当下的战略判断,更是着眼未来的发展引领,把古城、老城、新城互补共进的名城一代代传下去。
让古城兴起来,关键在人。古城是扬州最大的文化内核。过去疏于更新,基础设施陈旧,留不住人成为古城最大的痛。现在渐进式的微更新,变过去拆改留为现在的留改拆,清晰了文化肌理,留住了文化根脉,活化了文化资源,扬州历史文化街区焕发青春。东关街的市井味,仁丰里的烟火气,皮市街的文艺范儿,南河下的园林游,俨然已成古城文旅共兴的好地方。这才是一个开始,更精彩的古城兴起来的剧情正在持续上演。城市功能的完善,会留住原住民,让他们住在古城享受到一样的现代城市生活。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会吸引年轻人回流,活化利用让文化更值钱,创意创新创造,不仅让自己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让古城多了生机活力。原住民的安居乐业,“斜杠青年”的创新创业,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扬州古城的一扇窗口,驻足长留,网红打卡,互动参与,沉浸体验,不亦乐乎!留住人,吸引人,集聚人,巨大的人气势必转化为发展的财气。
让老城靓起来,根本在变。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是老城与古城融合的艰巨任务。今天的老城是昔日的新城,这里曾有着光荣与梦想,承载着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些数不胜数的美誉更是让人豪情满怀。快速的城镇化,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留下了老旧小区改造的迫切任务,城市有机更新摆上议事日程。补课,还历史陈账。始终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目标追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补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更新方式,持续推进修缮改造等工作,让城市文脉在这里得到有效传承。补软,提升治理水平。昔日的城郊接合部,仍然需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引导,加强精细化社会治理,为他们营造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舒心生活。
让新城强起来,核心在产业。坚持产业兴城、产城融合,加快推动“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互动并进,抓住扬州名城复兴的根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为扬州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建设、智改数转、园区“二次创业”、优化营商环境,始终是全市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让新城强起来,把产业培植起来,使经济发展起来,才能让古城兴、老城靓。因为新城强,才能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产城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古城复兴、老城更新提供财力支持;才能涌现更多的名企名品,为扬州城市形象做最有说服力的代言。经济比拼又到关键时。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更应放眼未来的城市竞争把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紧抓不放,练好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看家本领,抓住数字经济这个最大变量,下决心推动智改数转,开放数据资源,提供应用场景,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把沉睡的数字资源变成数字经济,为城市发展赋能。
历史文化名城复兴任重道远,文化“双创”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民造福永远是我们不变的情怀,让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中华大地上璀璨的明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责编:果果
责编:果果
- 下一篇:日本首相指示:继续对俄制裁 俄驻日大使表态
- 上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