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中轴线上庄严恢宏的殿宇楼阁、四合院里质朴诙谐的京腔京韵,京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金字招牌下的技艺传承,随处可见的红色记忆、星罗棋布的奥运遗产……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汇聚起北京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的作家梁晓声这样感慨!
的确,北京城里的一砖一瓦,一条胡同、一个地名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如何擦亮文化这张“金名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人们心里
2021年,年度大剧《觉醒年代》火遍大江南北,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话剧《香山之夜》在各地舞台上常演不衰……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激荡着亿万观众的满腔豪情。
一百年前,红色文化在北京这座城市孕育发芽、蓬勃生长;一百年后,红色“课堂”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瞻仰追忆。红色文化是当代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从北大红楼开始传播,‘七七事变’吹响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号角,香山革命纪念地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这样定位,“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北京全力打造了‘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
以北大红楼、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等为重点,北京着力推动在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连片成群。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31处与党早期创建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得到保护修缮、立牌存念。通过党史展览馆建设,重大纪念日、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被深度挖掘……
绿树掩映下的西城区椿树街道京报馆旧址,是最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传奇报人、共产党员邵飘萍战斗过的地方。从2021年至今,在这里举办的“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已近百场。一批一批来访者,在这里缅怀先烈,重温追求真理的革命岁月。“怀念您、致敬您,也相信您,只是更早地看见了这一曙光……”无数观众和这位留言者一样,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心里。
让古都神韵永存于城市记忆之中
不久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收到的一份请求,让他颇为感慨——北京史家小学的一群学生想拍一个反映北京中轴线的短视频,几经辗转找到他,希望得到专业指导。
中轴线,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往,这似乎是专业部门的事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甚至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年北京不遗余力推动古都文化保护的实践,已经让古都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重要的根脉。近年来,随着“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步步落实,北京更加注重保护传承的长期性和整体性。
北京前门的三里河,曾有500多年历史,在《明史》中有专门记载,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错落其间。但到清末,随着人口增加、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已被填平。2016年,北京启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让三里河重现于世。“瞧,这脚下古石板、百年香椿树,蜿蜒的溪流水……”漫步在河畔,在这里工作生活近50年的老居民周丽连声赞叹,“‘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又回来了!”
还古都以历史风貌,还市民以旧时记忆。在北京,不仅更多的“三里河美景”正重新回到市民身边,还有众多背街小巷,通过整治提升,一改脏乱差的印象,恢复了古朴整洁的风格,成为闹中取静的网红打卡地。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目前,北京正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北京路径”,工作格局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工作理念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工作对象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工作重心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努力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激活创新活力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8月5日,在修葺一新的正乙祠戏楼,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随着杜丽娘长袖起舞,观众沉浸在凄美动人的故事里。
位于前门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戏楼,已有3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在这里,京剧大师梅兰芳祖孙三代都曾登台献艺,留下了芳华绝代的身影。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与诗和远方的相遇,北京全力推进“书香京城”,近年来建设了2000家实体书店;
为了让历史文物能够浸润日常“活起来”,北京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让各类博物馆的体系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珠联璧合;
为了让观众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北京倾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大小剧场各美其美,2021年,北京13家市属文艺院团和国家大剧院共创排舞台剧111部。
为了克服疫情影响,北京打造“云端”演艺新空间。前不久,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院方首开8K高清实时直播,创下了一场大戏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
刚刚发布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正在通过科技、金融、旅游、教育的全面融合,持续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资中心主任刘绍坚说,“特别是科技赋能文化发展,正在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脚步仍在加快
责编:旺仔
责编:旺仔
- 下一篇:拉萨此次疫情为输入性
- 上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