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陆 注册
科技经济网首页 >历史 >正文

这些古都元素“活”起来了,北京历史金名片递给未来

2022

/ 07/21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责编:茉莉

手机查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在北京,不管是1200岁的妙应寺白塔,还是800岁的先农坛,抑或是700岁的万寿寺,过去四五年间,“修缮”都是它们所历经的关键词,曾经被时光所侵蚀的灿烂与精彩再次熠熠生辉。

  这些见证了北京千年文明脉络的建筑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大修,每次“重生”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一次留下的是北京建设文化中心道路上古都文化传承的痕迹。

  正如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所说,一些高技术的运用助力了文物的修缮,力度前所未有。但最重要的不同是,古代的修缮是为统治者服务,当下的修缮是为了修好之后打开大门,让更多的公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使之传承下去。

  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大概也是首都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内核之一。

  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在北京万寿寺,过去5年间,王丹主持了北京万寿寺的修缮。至今她还记得,最初踏勘时走到万寿寺深处看到的场景,大部分古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民宅见缝插针挤得满满当当,原本精美的笔画在烟熏火燎中黯然失色,再不保护就来不及了。

  5年间,腾退、修缮,紧锣密鼓。过现场勘探,古建修复的专业队伍分别针对万寿寺古建筑群的建筑基础、台阶、墙体、木构架、屋顶等部位进行修缮性保护。万寿寺80%的古建筑、大雄宝殿内22尊佛像及山门壁画渐次恢复真容,修缮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今年国庆节,曾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古建筑群或将拂去蒙尘,将700多年的历史交给未来。

  王丹说,她和同事现在正在谋划的是,如何将北京艺术博物馆12万件文物展品在700岁万寿寺内循环展出,让古建真正活起来。

  妙应寺里的白塔是北京地区现存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遗存,1200岁高龄的它正以年轻人喜欢的文创品的形态“活”了起来。

  白塔寺管理处干部赵煦说,这位高龄“长者”的上一次大修还是20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之后。2016年一场大雨加剧了寺内大觉宝殿、七佛宝殿的渗漏,严重影响了内檐彩画的保护和展厅文物的安全,修缮迫在眉睫。

  经过几年的修缮,妙应寺内四座大殿屋面渗漏严重的地方都被加固,尤其是文物建筑内的彩画按古建保护要求进行了修缮。赵煦说,这次大修排除了古建筑的安全隐患,延长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改善了文物保存及展示环境。

  “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妙应寺,现在用一款款让年轻人有感的文创品抓住了00后的心,利用白塔IP进行设计的也是年轻人。白塔的布袋、冰箱贴、手账把久远的文化传递得更远。

  有800年历史的先农坛“活”起来,靠的是“一亩三分地”。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举行亲耕典礼的皇家坛庙,坛内确有“一亩三分地”供皇帝亲耕。20世纪早期、中期,先农坛不断被蚕食,改革开放后,一批文物学家呼吁以先农坛建筑为主体,成立中国第一家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加强对先农坛文物的保护。

  随后数十年间,先农坛的主体建筑不断得到修缮,侵占文物的单位和住户也陆续搬迁。近年来,随着北京启动中轴线申遗,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组成部分的先农坛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力度也被加强。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介绍说,2019年,他们恢复了“一亩三分地”的种植,让参观者能真实感受曾经在先农坛里的仪式感。

  如果在这个暑假去先农坛参观,可以看到先农坛耤田“一亩三分地”里,水稻、黍子、谷子、高粱、大豆各自生长,旁边的一处空地还晾晒着已经收割的麦子。

  薛俭说,今年,他们首次尝试同时种植五种农作物,包括水稻,就是想测试一下曾经出现的古籍中的记载能否真的实现。

  未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还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打造“种子博物馆”,薛俭说,从古老的种子标本到当下农作物研究的新成果,都将在这里展示,中国农耕文化。

  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工作多年的薛俭历经一次次腾退,迎接着一次次古都风貌的回归。他最有成就的时刻是,节假日,一拨拨的孩子接踵而至,有的孩子会带个马扎,坐在大殿内静静地临摹着古代建筑的细节。

  对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来说,保护文物的成在于站在修缮后的正阳门箭楼上,向南、北眺望,一幅精修后的古都画卷正正展开。历时一年的修缮,正阳门箭楼、城楼都有了更坚固的“身躯”,这次修缮也遵循着最小干预的原则,而且还要做到不打扰正阳楼标志性的邻居——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是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物种之一,喜欢在古建筑物的缝隙中筑巢繁衍。它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代表之一,与北京城、北京人有着不解之缘。

  在关战修看来,中轴线申遗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他的构想中,要进一步把老建筑活化,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真正把古都的内核传递给年轻人。

北京,经过修缮的正阳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隽辉/摄


责编:茉莉

责编:茉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页面下面联系我们留言说明,内容由作者注册发布,中国科技经济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资讯排行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 110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首都互联网协会

官方联盟媒体: 官网微博 - 今日头条 - 网易新闻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新浪财经 - 搜狐媒体 -百度新闻 - 360新闻 -- 澎湃新闻 - 大鱼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 本网公告 - 线索发布 - 线索发布 - 直播现场

 

(c)2008-2022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Net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京ICP备12018353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