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陆 注册
科技经济网首页 >收藏 >正文

收藏田园杂草及植物8万余份

2022

/ 07/14
来源:

东方财富网

责编:翠果

手机查看

 

一份份枯黄的标本,一瓶瓶植物的种子,串联起杂草和杂草防治技术的历史、现在与将来。在南京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倒计时之际,记者来到该校杂草标本室探秘。

  收藏8万余份标本

  打开杂草标本室的门,一股浓重的樟脑丸味道将大家带到那个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的“杂草”珍贵科研价值的懵懂时代。

  房间中央的木桌子,红漆斑驳;一旁的箱子里,保存了师生制作的植物标本。杂草研究室主任、国家教学名师、生科院强胜教授打趣,这些都是标本室的“老员工”,有的连他都得喊一声“前辈”。左手边,柜子镶嵌多个小抽屉,存有记录杂草标本档案的卡片。每个抽屉就是一个科,每张纸卡片标有一种杂草的中文名与拉丁学名。再往前走,成百上千个小玻璃罐展现眼前,这些罐子里收集的都是植物的种子。

  右手边,是标本室的“灵魂”——杂草标本储存柜。这里保存百年来的大量标本。强胜教授抽出了其中的几份标本仔细端详,除了老教授们的亲笔签名,还有学生的青涩笔记。强胜抽出一张他上世纪80年代赴甘肃考察收集的标本,左上角清晰记录了标本的基础信息:日期、编号、地点、采集人及科名学名,右下角则是鉴定标签,记录了标本的鉴定时间与鉴定人。

  这间沉淀了时光印记的屋子,收藏了各地田园杂草及植物80000余份,隶属约200个科、约1000个属、5000余种,是国内收藏杂草数量最多、包罗最完备的杂草标本室。

  缘何为杂草建库?

  为啥要为杂草建库呢?李扬汉,《中国杂草志》,毒麦、菟丝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词,在强胜教授的讲述下,仿佛从历史的“后台”鲜活地走向了现实的“台前”。

  抗战胜利后,黑龙江升东宁县绥芬河镇的居民在绥芬河火车站发现了一车皮小麦,觉得品种很好,便留下做种,这批小麦中夹杂了少量毒麦,因重视不足,它们随着小麦的种植而传播,最终蔓延至几乎整个小麦种植区,被当时的农民称为“迷糊”“闹心麦”。开展毒麦的检疫防控工作势在必行,彼时,李扬汉先生担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的教授兼系主任。1964年,农业部植保局委托身在南京农学院的李扬汉对江苏省毒麦发生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来明确中国境内毒麦品种及检验防范的手段。1965年,依托这一重大项目,李扬汉先生在学校创立了杂草检疫试验站,这一“杂草研究室”的前身开创了中国对外来检疫性杂草的检验、鉴定以及利用和防治研究的先河。此后十多年,南京农学院历经多个重大变动,杂草检疫试验站址亦多次更替。1979年,经农业部的批准更名“杂草研究室”。

  一个标本耗时半个月,杂草“猎手”很辛苦

  1985年,李扬汉在主编《中国杂草志》的过程中,不顾年迈带领课题组成员奔赴川、陕、豫、皖、甘、青、新等13个省区20多个市,并派遣人员前往西藏考察采集。

  强胜教授就是这个杂草“猎手”团最核心的一员。1985年,刚考入南农的研究生强胜,围绕安徽省杂草区系及群落调查研究,深入实地调查,为了采集杂草标本早出晚归。当时的农村田野,班车每天通常只有一班,早上五点出发,傍晚五点返程,到驻地,月亮已经高悬于天空。为了保证标本的新鲜与完整,他要连夜压制整理标本。之后,持续不断更换吸水纸,压制一个标本要耗费足足半个月,待到标本制成后还要进行鉴定。这一过程不可谓不枯燥。1986年,强胜只身一人奔赴甘肃,为采集标本在当地待了整整40天。交通的不便、天气的炎热,还要“依凑”植物花期,杂草采集路上阻碍重重。

  持续30余年的标本采集,使他成为团队标本采集最多的杂草“猎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强胜教授指导研究生率先将杂草标本数字化,建立了中国杂草信息服务系统网站。


责编:翠果

责编:翠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页面下面联系我们留言说明,内容由作者注册发布,中国科技经济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资讯排行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 110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首都互联网协会

官方联盟媒体: 官网微博 - 今日头条 - 网易新闻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新浪财经 - 搜狐媒体 -百度新闻 - 360新闻 -- 澎湃新闻 - 大鱼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 本网公告 - 线索发布 - 线索发布 - 直播现场

 

(c)2008-2022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Net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京ICP备12018353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