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乐东县莺歌海渔民郑昌美手抄本《流水更路簿》(封面用毛笔字写有“1980年10月,郑昌美抄存”字样),全文竖排书写,右侧装订,分为“流水记录”与“航海更路”,详细记载了海南莺歌海潮汐情况、海南环岛航线,以及海南至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航线航程等。尤其珍贵的是其中24幅海图,是中国航海史中非常少见的“山形水势图”中的一种传承发展,也是目前发现的众多版本中比较完整的、图文结合的《更路簿》。笔者征得该手抄本持有人陈明发的同意,现将其公布并予以探讨。
第一,载有独特的“六冲流法”。所谓“六冲流法”,即记载海水涨潮退潮的流水规律。手抄本《流水更路簿》记载:“戌辰相冲:正月、七月,十一日流起,廿五日流起。酉卯相冲:二月、八月,初七日流起,廿一日流起。申寅相冲:三月、九月,初四日流起,十八日流起。未丑相冲:四月、十月,初一日、十五日、廿九日流起。午子相冲:五月、十一月,十三日、廿七日流起。己亥相冲:六月、十二月,十一日、廿五日流起。”渔民熟知潮汐流水规律,对于他们进出港口及掌握鱼群的活动区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发现的不少更路簿都有“流水记录”,但这些“流水记录”大多遵循一定的模式,即“何时流东,何时退西”,如“正月元旦春期流水东西俱伏流记录,初一、二日:寅时流东,午时退西……”也就是说,在正月初一、初二,寅时潮水向东流,午时潮水向西退去。而该手抄本中的“六冲流法”是比较独特的,采取了十二时辰相冲之说,如“戌辰相冲”“酉卯相冲”等,以时间相冲来了解潮水涨落情况,这在流水记录中是非常少见的。
第二,以浮水洲为中心的更路。“浮水洲对临高角,架卯酉乙辛辰戌,十二更至。浮水洲对兵马角,架乙辛辰戌,九更至。浮水洲对尖公角,架乙辛辰戌,八更至。”这段文字主要记载的是从浮水洲出发,前往海南的临高角、兵马角等港口的更路,如“浮水洲对兵马角,架乙辛辰戌,九更至”,就是说从浮水洲出发,到海南兵马角,用罗盘上的乙(105°)辛(285°)和辰(120°)戌(300°)针位,九更时间到。
浮水洲,也称白龙尾,位于北部湾西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渔民称其为浮水洲,是因为该岛地势地平,孤悬于烟波浩渺的北部湾中心,远远望去,就像浮在水面上一样。海南渔民曾长期在浮水洲生产作业,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该岛时,岛上有64户居民,249人,讲儋州(海南儋县)话;岛上有一座庙宇,祭奉天妃娘娘和伏波将军;庙内还有一口铁钟,是海南文昌人符建明、符怀积等人于1877年铸造的(李德潮:《白龙尾岛正名》,《海洋世界》1996年第9期),白龙尾则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占领该岛时的称呼。
郑昌美手抄本《流水更路簿》,记载了17条以浮水洲为中心的更路,涉及浮水洲到海南临高角、兵马角、昌化角等以及广西钦州、涠洲的更路等,说明了海南渔民对浮水洲路线的熟悉。
第三,罕见的24幅“山形水势图”。“山形水势图”是我国帆船时代渔民使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航海图,由“山形”和“水势”组成。“山形”为航路上可以导航的沿海岸山和航路中的岛屿礁石的剪影,“水势”则标记这些岸上和岛礁附近的海洋水文和地质情况。由于面世者甚少,有学者称之为“舟子秘本”(刘义杰:《山形水势图说》,《国家航海》第十辑,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而郑昌美手抄本《流水更路簿》,则有罕见的24幅“山形水势图”,描述了海南、广东、广西及越南一些重要港口以及山形水势等。
该本的“山形水势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图结合式”,即每一页都有文字和地图一一对应,记载的是从海南海口出发,沿着海南西海岸航行,到达三亚后,再沿着海南东海岸,到达海口的环岛航线。该部分记载具有整体性特征,按照顺序将其连贯起来,是一幅完整的海南东西海岸地图,笔者将其命名为“海南环岛更路”。该部分在记载更路时,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出发地+至+到达地+水程……里+架+针位方位+打水……托。如“北楠至东水港,水程约三十里,东风,架乙辛,一路打水八九托,沙泥地”,就是说是从海南北楠港出发前往东水港,大约三十里水程,用罗盘上的乙(105°)辛(285°)针位,水深八九托,地质是沙泥地。
另一种是只有三幅完整的海图,没有文字记载,主要描绘的是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重要港口、针位、航线、航程、山形水势情况等。如第25页是广东一带的山形水势图,其中有硇洲灯楼的标记、“此处有散沙”“浅水泊此处”“平阳水地”“水干”“水浅”“正沥”等地质情况、水势的绘制。
第四,《流水更路簿》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郑昌美手抄本《流水更路簿》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该本《流水更路簿》是目前发现的一本比较罕见的、文图结合的更路簿,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山形水势图”、海上交通、航海技术等,意义重大。
其次,该本记录的海南环岛航线,涉及海南东西海岸近90个港口,有利于我们了解海南的港口状况、地形地貌、民间贸易等。同时该本记载的以浮水洲为中心的航路,佐证了我国海南渔民长期以来在北部湾生产作业的事实。
最后,海南渔民更路簿与福建、广东沿海的航海针经有一定的相似性,记载的内容都是出发港、航向、航程、水深、到达地,但前者又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海南渔民文化特征,譬如该本在记录时,有“架”“沥”“一路打水”“打水……托零”等具有海南渔民口语化特征的词汇。这对于研究海南渔民的航海知识及地方性知识,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