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
通过“计划内预留名额”等帮考生进入名校就读?今年高考结束后,广大高考生及家长焦急等待分数,着手了解心仪院校、筹备填报志愿,不少诈骗分子则利用考生和家长的信息不对称和侥幸心理实施诈骗。北京一中院现公布一起针对高考生的“预留名额”诈骗案,提示大家警惕报考“陷阱”。
被告人刘某谎称自己与多家知名高校有内部协议,可通过“预留名额”“计划内预留名额”“托关系”等多种方式,帮助高考分数未达到相应高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进入知名音乐学院或国外名校就读,并承诺办理不成全额退款。最终,刘某成功骗取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
一审法院判决被告人刘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1万元。北京一中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介绍,纵观近年来利用高考进行诈骗的案件,诈骗手法主要有四种类型:
称花钱可买名额,低分也能被录取。犯罪分子谎称可找关系,如谎称自己和高校领导有私交,可让未达正常录取分数线的学生,通过“计划内预留名额”“预留名额”的方式被“破格”录取,并提供一定的培训服务。一旦骗局被识破,犯罪分子便立即“失联”。
国内不行国外“行”,兜兜转转白搭钱。犯罪分子虚构国外高校招录计划、渠道,吸引分数不够报录国内院校的考生和家长。家长支付犯罪分子所谓“境外服务费”,对方继续称考生已通过国外高校招录程序,可出国留学。但考生在国外高校官网无法查询到被录取的信息,但此时已无法与犯罪分子取得联系。
涉及分数须谨慎,早查、调高不可信。部分犯罪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和侥幸心理,散布付费即可提前查询或调高分数的消息,以此骗取钱财。
虚假入学,蒙骗家长。法院以往审理涉高考入学诈骗案件中,有被告人甚至通过租赁房屋、聘请师资、安排军训等方式,欺骗学生和家长“已经实际入学就读”,最终不仅造成其财产损失,还耽误了学生的青春年华。
在此法官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查询高考分数、高校招录信息、报志愿信息,应以各地教育部门通知、高校官网为准。不轻信“小道消息”,勿信不明渠道的短信或网站中提供的所谓查分网站,不点击钓鱼链接或在假冒网站上输入个人身份和账户信息。
考生和家长应积极了解当年招生信息,深入研究意向高校的招生政策,明确不同类型招生之间的区别,制定科学适宜的报考计划,这样才不会被花样百出的骗术蒙蔽。计划出国留学的考生应通过正规留学机构办理手续,通过正规、官方流程报考国外院校。
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侥幸心理布局,谎称能通过特殊渠道帮考生就读名校。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求学,却轻易落入骗局。面对现实,考生和家长应端正态度,在成绩、能力限度范围内寻找适合的高校,切勿心存侥幸。
责编:三木
责编: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