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陆 注册
科技经济网首页 >艺术 >正文

高考生注意!报考艺术类要知道这些

2022

/ 06/26
来源:

百度

责编:翠果

手机查看

 

问:我省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有什么相关政策?

我省出台有当年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的政策文件,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办法》、《贵州省高考填报志愿规定》等,文件中详细规定了艺术类专业的录取批次、投档原则等内容。考生必须要认真研读并且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要求,以便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相关文件可以在我院官网和官方公众号进行查看。

问:填报志愿时有必要查看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吗?

招生章程是院校录取考生、招办监督院校录取情况的重要依据,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相关院校在官网或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的招生章程。对于艺术类专业考生来说,在查看招生章程时,除重点了解院校的录取规则外,还要全面了解招生院校的学费及对专业成绩(如要求省统考成绩不低于总成绩的70%)、文化成绩(如要求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普通文理科一本线、二本线等)、单科成绩(如要求外语成绩不低于60分)、身体条件(如不招色盲、色弱)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考生的条件在达不到院校要求的情况下,填报并被投档至相关院校,就会造成退档以及志愿的浪费,只能参加补报志愿或下一个批次的录取。

问:什么是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这种模式是如何投档的?

我省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是在使用专业统考成绩的艺术类本科院校(专业)、高职(专科)院校招生录取批次中,考生可填报多个平行的院校(专业类)志愿。

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采取“多类兼报,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的办法,考生可同时填报多所院校的同一类专业、多所院校的多类专业或同一院校的同一类专业、同一所院校的多类专业。投档时,我院在文化成绩、专业统考成绩均合格的生源中,根据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进行投档,原则上按招生计划数100%的比例向招生院校投放档案。

问:艺术类考生可以兼报文史、理工类志愿吗?

我省填报艺术类本科志愿的考生,可以兼报除提前批本科院校外的其他批次院校的文史、理工类志愿,若同时填报提前批本科院校则无法提交。未填报艺术类本科志愿的考生,可以兼报所有批次院校的文史、理工类志愿。

问: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程序是什么?

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其投档过程为:先将文化成绩、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考生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形成投档成绩,根据考生投档成绩和所填平行志愿的自然顺序进行志愿检索匹配,判断考生能拟投档到哪一所志愿院校的哪类专业(判断条件为该志愿院校计划未满额或考生投档成绩高于已拟投档该志愿院校考生中的最低投档成绩)。当对所有合格考生进行志愿检索匹配全部完成后,再将考生正式投档到已匹配的相应志愿院校供院校审录。

问:如何理解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中投档原则和录取规则这两个概念?

投档原则是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将考生档案投档到招生院校的具体办法,我省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为:在文化成绩、专业成绩的合格生源中,根据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进行投档。

录取规则是指考生档案投放到招生院校后,由招生院校在我省的投档范围内根据招生章程中的录取原则进行录取。

由此可见,投档原则解决的是招生考试机构如何向学校投档的问题,而录取规则解决的是招生院校对进档考生如何确定是否录取和录取专业的问题,主体和时间顺序不一样。因此,考生在填报艺术类院校平行志愿时,应当首先考虑自己的专业成绩能否投档至拟填报的院校,再根据该院校的录取规则判断自己的录取情况。例如:某院校的专业使用我省专业统考成绩在平行志愿批次进行录取,其公布的录取规则是按照文化成绩+专业成绩的综合成绩排序录取,考生应当首先考虑的是专业成绩能否投档至该校,而不是先进行综合成绩的计算。

问:未投档和退档考生在当前批次还有被录取的机会吗?

若一轮投档后,招生院校的招生计划还未完成,省招生考试院会组织补报志愿。补报志愿时,学校、专业及缺额数等会在省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与微信公众号上公布,未被录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填报补报志愿。


责编:翠果

责编:翠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页面下面联系我们留言说明,内容由作者注册发布,中国科技经济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推荐
精彩图文
资讯排行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 110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首都互联网协会

官方联盟媒体: 官网微博 - 今日头条 - 网易新闻 - 腾讯新闻 - 一点资讯 - 新浪财经 - 搜狐媒体 -百度新闻 - 360新闻 -- 澎湃新闻 - 大鱼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 本网公告 - 线索发布 - 线索发布 - 直播现场

 

(c)2008-2022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Net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京ICP备12018353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