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自6月2日开播,古偶剧《梦华录》连续霸榜数日,豆瓣评分更是斩获8.6,忍烂剧久矣的观众终于等到一部“相对好”。面对位不配分、矮子里面拔将军、自带流量的明星阵容、涉及女性的营销、原作的改编等问题,《梦华录》的热度持续。
不止“颜值即正义”
天仙刘亦菲十六年后再次出演电视剧,完成赵灵儿到赵盼儿的华丽变身,灵动活泼之外,“卖茶文君”身上增添一份沉稳自如,“下凡”之后接上了地气儿。陈晓与当年对比,亦是不减丝毫,加上柳岩与林允的加持,在“颜值即正义”的古偶剧里,选角上可以自信说稳了。
当岁月在爱豆脸上几近失效,不见留痕时,时间仿若凝滞。影视的“造梦机”特性在此维度得到体现,通过“看”的行为,穿越到过去的神话得以书写。角色人物的外在面貌发挥着代表功用,它瞄准的不光是个别群体的青春,还有那曾经追剧的良好感受——一种质感的记忆——毋宁说是对好剧频出的年代的怀念。但随之而来暴露的不匹配是:审美日益提高的观众和雄风不再的制作生产。
不变的脸之外,演技也依然有所存留。配角的戏份同样出彩,搞笑担当池衙内,敢爱敢恨孙三娘自不必说,光设定就足以让人耳目一新。“儿控”萧钦言登场次数不多,寥寥几场戏就刻画出老父亲反差萌的鲜活形象,单透过“奸相”这个语词,刻板印象不难在脑海中读取,又何必重复?重点是,观众看的不是单向度的人,而是一个活生生人物的多维呈现。剧作的人物设定和老戏骨王洛勇的演技在此得到相互成就。
壳与核含混不清
光听剧名,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虽未明示,在这个半架空的朝代中,点茶之风盛行,“官家”“圣人”的称呼,以及皇后失贞对应的历史上刘娥再嫁等细节早已披露。
“清宫戏”的热潮刮过,宋韵盛行,近些年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鹤唳华亭》《清平乐》等有关宋代美学的电视剧相应产出。必须承认,视觉风格上常洗洗眼睛很有必要,但《梦华录》最大的问题是,壳与核的含混不清,给观众造成当代与古代的视点混淆。不难看出,设定在封建伦理纲常占据统领地位的时代,人物有部分思想的局限,或说是创作者借人物之口传达的价值看法之局限。剧中以色事人、贱籍等言论引人不适,某些地方要契合当时现实,还原所谓认知局限,某些地方又高度展现女性群像的自立自强,不过恰好应和了如今的女性觉醒,又在一些方面触碰到逆鳞。
那问题来了,宋代女性的真实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伊沛霞的《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动态画卷,女性对自身财产的支配权很高,可在体制内获得相对自由。《茗园赌市图》《鸡肋编》等作品中,还有着不少赵盼儿的“同行”。当然,对于曾经以男性为主的书写纪录资料,我们能做的也只是相对的窥探。
现代和古代的立场并立,似乎整一,实则割裂。简而言之,病灶无非女性互助、女性自立和以男主为代表群体的机械降神的拯救操作之间存在着矛盾,彼时掌控话语权的人主要是男性无可厚非,关键是这种救赎的设置中是否折射出男性主导思维下的专断认知呢?
赵盼儿太顺了,没有根基的前提下,“洛漂”寻探花,闯荡开茶坊,遇到些挑衅、讹诈、经营的事件,都称不上困难,三姐妹/男主角能力之内能解决。这究竟是自救还是在他救?再者,自立果真如此容易?这方面的展示反而更像理想的描摹,流于表面,失了真。
“搞事业”可以搏好感
和惯常充斥情爱、抠图制作的剧相比,《梦华录》的呈现算是一股清流,除了前述明星阵容,亦有美轮美奂的场景加持,并对叙事的套路进行了不完全反抗,有新意,也有俗套。
剧情相对紧凑,例如池衙内和赵盼儿的三局比试中,场地在室内与室外之间来回变动,浩浩荡荡的吃瓜群众队伍也随之移动,后期制作中自动开启了行走的“二倍速”,这无疑取得了额外的喜剧效果。有时候,媒介的适时使用,胜过了笨拙的展示。
相比于揭开红盖头后终成眷属,全不见婚姻生活面目的程式结局,《梦华录》突破了小情小爱的表达。男女双双搞事业,几乎时刻共处的套路壁垒被打破。赵盼儿专注于茶坊的经营,顾千帆忙于探查,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相处,自然感由此生发。江南一别、斗茶的片段中,男女主线平行行进,即使偶尔相遇,也不贸然入侵对方的世界。
就目前进展来看,两人的感情线可谓进展神速,不知道后半段还会有哪些新意的呈现?一方面,快节奏的剧情虽契合了当代社会的特性,浓缩了发生的事件,但另一方面,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是否能在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和快节奏之间寻找平衡,而不至于拖沓影响观感?
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单从情感讲,痴心女子负心汉、英雄救美的桥段早已烂大街,当结果已知,观众更关注的是如何呈现——迥异于固化认知的过程体验。《梦华录》本质上仍是原型故事,但对过程的展现别出心裁,那么在未来的创作层面,我们能否把新意之优延续到新的模式探索?
沉寂的局面燃起一丝火苗,全然掐灭,再复黑暗似乎不妥。把舆论和作品里的实际问题转化为鞭策的力量,有选择助燃,祈望光明不是更好吗?
责编:翠果
责编: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