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
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镇小坨小学请保安指导学生管理蔬菜。张效汉 摄
最近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劳动课程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在新修订的16门学科课程标准中,劳动课标屹立其中,成为课标群的最新成员。劳动课程独立、劳动课标面世,是我国义务教育史上劳动课程的两个“首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落实劳动教育,是每一位区域和学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啥时间上劳动课
劳动课程虽独立设置,但没有给独立的课时比例,而是与同属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共占9522总课时的14%—18%。这种统筹占比,不是因为劳动课不重要,而是由劳动课程特有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决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中小学各年级必须开设劳动课,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按每学年一至八年级35个教学周、九年级33个教学周计算,劳动课九年共313课时,总占比超3%。劳动课程目标仅仅用1课时是完不成的,需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来统筹达成,如果加上统筹时间,劳动课时占比会更高。学校必须无条件落实每周1课时,这是首要问题。如果连最基本的每周1课时都不落实,何谈落实劳动教育?《方案》要求“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也是劳动课程必修课时,要用“课程标准”的要求解决劳动课程课时问题,保证师生有时间上劳动课。
谁来上劳动课
解决课时问题的同时,必须要解决师资问题,这是落实劳动课程的关键问题。师资问题不解决,落实劳动课程将成为一句空话。
当前,劳动课程教师来源专业化是不现实的,因为“劳动教育”2022年2月才正式纳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当前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劳动课程师资来源非常广泛,实践中像英语、信息、史地、理化、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课时量不够,用同年级的劳动课课时量“找补”。这样的任课现状,要求这些教师去潜心研究劳动课标、上好劳动课是缘木求鱼,因为这些教师的主责主业、专业成长、职称通道都不在劳动课程上。如何破解?可以探索跨年级、跨学校的专任、专职之路,就是在一所学校或者规模小且邻近的几所学校里,采取跨年级、跨学校而不跨学科的方式,让劳动课程教师专任化、专职化,潜心研究劳动课标,上好劳动课。同时,中小学校与职业院校可建立劳动教育师资交流共享机制、特聘制度,设立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内容要纳入教师全员培训,提升实施劳动教育自觉性。市、区级课程教学研究机构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劳动教育教研组,加强劳动课程研究和指导,保障劳动课程有人教、教得好。
在职称晋升上惠及劳动课程教师。在教师职称晋升通道上做好顶层设计最具导向性、最有效。一是合理确定劳动课程教师工作量,提高劳动课程教师地位待遇,确保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拓宽和打通劳动课程教师职称晋升通道,在中级、高级、正高级职称中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劳动学科教师,这样就给劳动课程专任师资设了航标灯、充了续航电。
劳动课教材在哪里
上课得有教材,但劳动课很特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体现‘一纲多本’,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多样化需求”。《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是劳动课的教材,之所以没有“统编版”甚至尚无“省编版”,是因为省际之间甚至市县之间的劳动生活差距较大。2020年,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出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就明确了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
《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可由省级课程教学研究机构研发地方教材,学校也可开发校本教材。但地方教材立项、编写、审查、出版大约需要至少两年时间,而编写校本教材对很多学校来说力有不及,极易碎片化。市级、区级课程教学研究机构上可争取省级机构支持指导,下可整合区域内骨干力量,做“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之间的“接口”和“驱动器”,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的“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生成“资源包”“项目库”。天津市宁河区教育局立足区域实际,按照《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研制劳动课程资源。资源为文本形式,共17册(一至八年级每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每册6至10课,全部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设计“通识+区域”特色内容,设置“自立自强”“关心关爱”“传承创新”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既引领学生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培养劳动能力,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劳动精神。为了尽快让广大师生使用,严格按《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标准编写、校审,定位为区本课程资源,定名《劳动实践》,实质上成为天津市首套完整的区本《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实现了“一纲多本”。
劳动课怎么上
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是上好劳动课的“总开关”。从劳技课升级到劳动课,强调的是要坚持育人导向,把培养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从“活动”升级为“课程”,是要围绕育人目标把活动设计成一个序列、递进的恒定进程,常态化深入推进。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决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劳动素养要求和课程实施。“纲”就是培育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纲举目张。以“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中“剪纸”为例,以前劳技课主要是教师教怎么剪、学生学着剪的技能训练。而劳动课标强调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愉悦地参加劳动,这是树立劳动观念;学生有没有构图设计、造型变化,劳动工具使用是否熟练,这是培育劳动能力;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是否专注、规范地使用用具,保持桌面干净整洁,这是培育劳动习惯和品质;对自己的作品是不是精益求精,遇到问题是不是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是不是努力克服困难,这是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课、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啥关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劳动教育是一育,不只是一课。要处理好“一育”和“一课”的关系,防止窄化。既要开好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也要全科渗透,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可通过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学习,通过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品质的阐释,对学生加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可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劳动课上课的45分钟主要用于学生规划设计,教师抓住关键点讲解、指导。而出力流汗、动手实践的环节尽量放到课外去做。课标提出的“项目化实施为主”就是要用较长的周期,围绕主题,整合资源,达成目标。学校设置劳动课、劳动周、劳动实践活动要有总体方案,通过项目化方式把本学期所有与劳动课有关的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学生个体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统筹设计。特别是要结合落实“双减”,让劳动实践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如组织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文化宣讲、制定劳动公约等。天津市自202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市级、区级、校级、班级层层开展,拓展延伸了劳动课程,展示了劳动教育成果。
劳动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育人”重要结合点。学校应告诉学生家长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之间不是对立的,劳动教育搞好了,能提高综合素质,其他学科的成绩会更好;鼓励家校共同制定劳动任务清单,推动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广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做实社会服务劳动教育、职业体验教育。这样,劳动教育中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互促成为常态,共育成为现实。
劳动教育落实如何督导激励
落实劳动教育,终端在学校,如何让学校重视和落实?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把劳动教育保障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各区可按照每年生均300元的标准,安排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既体现了政府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保障力度,又解除了校长们在经费上的疑虑。二是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督导体系并加大权重。劳动教育必修课已纳入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天津市教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天津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方案》并建立台账,同时起草《天津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估考核方案》。区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对所属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评估考核。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宁河区教师发展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政策沿革
1978年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纠正了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错误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实质,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
1981年
教育部下发了五、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通知,明确指出中学劳动技术课程以服务“四个现代化”为目标。
1982年
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指出在中学开设劳动教育技术课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986年
国家教委在《中小学勤工俭学发展规划要点》中将勤工俭学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手段。
1987年
《“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出台,首次把劳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提出(在此之前,劳动教育一直被包含在德育中),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渐突显。
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素质标准要求,并将劳动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中。
1997年
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其中教育是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督导评估中小学的标准之一。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人才培养“劳”的要求,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必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并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
2015年
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劳动素养培养已成为人才培养之重要内容。
2018年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标志着“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劳”与“德智体美”并列为教育方针,开创了“五育并举”的新局面。
201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知行合一、融合发展等基本理念,强调要弘扬学生劳动精神,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2022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在新修订的16门学科课程标准中,劳动课标成为课标群的最新成员。
责编:伊人
责编: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