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王天德 林泉问道,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 221.5x121cm
王天德:通过历史痕迹寻找古今艺术的对接
王天德以“香”烫书法和水墨山水,拼接了历史碑石的拓印,将历史内容注入当代水墨中。他通过搜集到的明清时期的文字碑石,从中找到弥合文化断裂,重新对接传统的途径进行延续,主动引进真实的历史物质文本,建构一种新的创作叙事模式。
其中香烫之法始于2002年,这时还是“烟烫”,这一年,“我受邀到巴黎参展,什么材料都不能带,我只带了八、九包红双喜烟和很多纸。短期工作室没有电扇和空调。巴黎夏天很热,特别是傍晚,塞纳河的水蒸气使你一二个小时不知所措。那时我就抽烟。我抽到一半的时候,烟灰掉在纸上,烫了一个痕迹。我说:‘My god’,这真是上帝给了我最好的材料。我在信件上烫了很多像阿拉伯文字的符号。当时没有想到做作品,几个月回来之后阿拉伯文就变成中国书法了。”
王天德创作过程
后来,王天德开始转向“香”烫,“2005年郑胜天老师在温哥华为我策划了个展《香火》。温哥华全城禁烟,所以只能用香。我在展览上摆了一个台子,台子上铺满从海边拉来的沙子,进来的观众都要在门口点一枝香插在沙子里。香烫从那个时候开始。从某种角度来说,香烫或许更有宗教的意义。”
在很多作品中,王天德会用层叠的方式处理画面,一般来说上层会是一张烫画,下层则是水墨画,他把两张画叠加在一起形成错位的效果。“我的画有二层、三层,即使你看不到,但制作的过程会让我感到很愉快。如果作品做得不好,也会让我无比伤感。我全力做的作品,往往经裱画师一裱就失败了。艺术是一种非常慢的体验,让自己去寻找一种愉悦、一种伤感。”
碑刻也是王天德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很多中国古代的书法实际上都以碑刻的形式留存下来。但很多碑文都散落在民间,部分石碑甚至在不起眼的河道里被发现。然而碑刻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碑是家族的、地区的、个人的历史记录。”王天德利用碑文拓片及书法作品植入其雪景山水的独特创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启了与古人的时空对话。
“不知道多少年后,会不会有人凿开这墙,找到我的作品。我只是想通过历史的痕迹找到当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对接。”
王天德 薄雪读碑图, 2019, 宣纸、墨、火焰、书法 166x49.5cm,166x80cmx4
王天德 出塞, 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 31x45cm
王天德将巨幅唐代碑拓作为艺术史概念中的现成品融入作品当中,创作了“柳公权”碑帖装置。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研习书法的中国人来说,碑拓都是最为重要的素材之一,且相较于石碑更易流传。王天德以碑拓入画,不仅将其更好地保存流传,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传统书法与文化为更多的当代观众所见,所感,所喜,所悟。与此同时,本次展览对于雪景山水的侧重亦可视作一种对原始与传统的回归。
通过“遣兴”个展,王天德将中国文化与历史中层层沉积的碎片与时空渐次展开,每一层都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并对过去进行观照与对话。无论当代文化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也不论它与过去之间的距离有多遥远,它都不可避免地根植于过去。王天德的作品正是反映出历史上如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巨匠们亦可与当今时代有所关联,他们作品背后的思想亦是如此。而拓片以及发明拓片这一艺术形式背后的过程与思考都可成为创作新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
王天德,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于该院书法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王天德以其对传统中国艺术的革命性创新享誉海外,被誉为中国当代水墨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天德以独创的水墨山水叠加烟烫或香烫绘画的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后又将自己的山水创作与自己收藏的古代碑拓相结合,在古与今,毁灭与创造,永恒不变与稍纵“王天德没有用外来的东西进行创造,而是直接采用中国画、书法、碑帖等传统形式进行创作,虽然手法上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法如挪用、拼贴,总体来说,他是在传统里挖掘中国画的当代性。”
王天德 千雪傍松图 (局部), 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 223.5x99.5cm
王天德 石门见雪图, 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 37.5x65cm
王天德 千雪傍松图, 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 223.5x99.5cm
王天德 千雪傍松图 (局部), 2019, 宣纸、墨、火焰、拓片 223.5x99.5cm
责编:三木
责编:三木